Video: Food Is Precious @ MARDI Tube
文/梁嘉桓
所謂「民以食為天」,這句出自《漢書‧酈食其傳》耳熟能詳的成語,同時也反映出糧食對於人民生活的重要性。而糧食在人類的整個歷史文明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狩獵採集的原始社會裡,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較為平等,物品和食物大多為集體所共有、共享,在進入農業時代後,私人的所有權和財產等觀念漸漸出現,社會分工及階級思想也才產生。而對於一國的治理者而言,如何讓自己的人民免於飢餓,更是評斷是否有能力治理好國家的一項指標。糧食短缺,更可能對一個國家的社會穩定造成強烈衝擊。
隨著地球人口的增加,糧食問題也日益嚴重,根據統計, 至2050年全球人口將達97億人,下,全球糧食產量雖因農業技術的不斷進步已大幅提升,但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FAO)的統計顯示,2016年全球76億人口中,仍有1成左右的人面臨飢餓的問題。然而,在可耕地減少,及氣候變遷的影響下,全球糧食增產的腳步也逐漸趨緩,因此,如何因應未來全球因人口增加所帶來的糧食問題,除了持續糧食增產,亦須開始思考如何透過其他的方式,讓全球貧困的人民免於飢餓。其中,減少糧食的浪費及損失,是第一步。
糧食浪費-各國須正視的問題
糧食浪費問題,已經成了全球各國重視的議題之一,特別是在全球糧食短缺日形嚴重的情況下,更容易引人探討、深究解決糧食浪費問題的重要性與急迫性。
糧食浪費多發生於先進國家,以台灣為例,根據統計每年光是超商所丟棄的食物金額就高達新台幣70億元,若加上餐廳、一般家庭等丟棄食物的數量,金額將更為可觀;而在日本,根據日本環境省2016年3月發表的調查報告,來自一般家庭的食品廢棄物每年為870萬噸,其中「剩食」佔了約3成5,達302萬噸;佔日本全國剩食632萬噸的一半。在法國,根據調查平均一個法國人每年丟棄約50公斤的食物。
然而,在糧食被大量浪費的同時,這些國家國內部分人民卻面臨三餐不繼的情況,這也暴露出,在這些國家當中,糧食問題主要關鍵在於分配不均,因此如何讓被浪費的糧食,送到真正需要糧食的人民手中,便是這些該國政府,必須要正視及解決的。
Photo: 2018 APEC HLPD FLW @ Taipei
在農委會與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會議(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APEC)經濟體之一巴布亞紐幾內亞本年6月14-15日在台北主辦的「2018年強化公私部門夥伴關係降低糧食損失與浪費,以促進永續APEC糧食體系高階政策對話會議」上,與會分享的日本日冷物流集團海外商務部經理Nuttaphol Aueareechit就提到,日本第一家食物銀行「日本二次收成」(Second Harvest Japan, 2HJ),其營運模式是由2HJ接收食品製造商、批發商和進口業者即將過期的食品,並負責安全地保管食物,再宅配給需要的對象,像是育幼院或女性避難所等。有食品需求的對象,像單親媽媽、援助家境貧苦學童的補習班業者,也能主動到2HJ的配送中心挑選領用,目前2HJ已有超過1,400個贊助廠商,包括聯合利華、Costco等食品企業均定期捐贈食物給2HJ,再轉提供餐食給受助者。
在臺灣,為了進一步避免食物浪費及分享資源,全國近40家食物銀行成立了「台灣食物銀行聯合會」,期盼共同募集物資,並請企業、學校等單位,將可食用的食物,透過聯合會,捐給最近的食物銀行。
除了民間自發性的運動之外,政府部門也開始從法律端著手,法國在2015年即完成立法,禁止面積超過400平方公尺的的大型超市丟棄即期食品,強制捐贈未售出的食物給慈善機構;菲律賓則透過法律,強制規定餐飲業者必須提供半碗飯的選項,以減少食物浪費。
冷鏈技術減少糧食損失
除了減少食物浪費之外,如何降低食物在運送過程中因為碰撞、腐壞所造成的損失,也是解決現今糧食問題的重點之一。在食物的運送過程,溫度的維持是保鮮的關鍵,特別是蔬果、肉品、奶製品等生鮮食產品,若未以低溫運送,即可能使得這些食物腐敗,最終遭到丟棄。
因此,當日會議上,對於冷鏈技術的重要性,亦有深入探討。與會的Nuttaphol Aueareechit就以東協(ASEAN)為例進行分享,他表示原本東協僅利用卡車運輸蔬果,運送過程並未嚴格品管,導致運輸過程產生糧損,因此,日本運用其冷鏈物流產業的領域優勢,透過推動「東協─日本冷鏈物流計畫」(ASEAN-Japan Cold Chain Logistics Project),來協助東協提升冷鏈技術,降低物流過程中的糧食損失。
同樣出席該會議的澳洲食物冷鏈協會主席Mark Mitchell也指出,雖然冷鏈技術可有效降低運輸過程中的糧食損失,卻因此增加物流業者成本,並可能使商品售價上漲,業者未必願意配合引進冷鏈技術,所以,政府應著眼於法規面,制定相關法令給予業者適當壓力,讓公私部門共同使力以有效解決問題。
國合會助友邦降低糧食損失
除了減少食物浪費之外,如何降低食物在運送過程中因為碰撞、腐壞所造成的損失,也是解決現今糧食問題的重點之一。在食物的運送過程,溫度的維持是保鮮的關鍵,特別是蔬果、肉品、奶製品等生鮮食產品,若未以低溫運送,即可能使得這些食物腐敗,最終遭到丟棄。
在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目標12.3中,已宣示在2030年之前,達到減少生產供應鏈糧食損失,同時掌握消費端食物浪費流向的目標,因此,國合會在執行海外援助計畫時,亦將減少糧食損失作為目標之一,除了協助夥伴國家提升糧食安全之外,也期望透過國合會的援助計畫,協助夥伴國家朝向達成永續發展目標的方向邁進。
國合會協助夥伴國家執行各項農業計畫,在降低糧食損失議題的計畫規劃上,對於農業供應鏈的各個階段,均導入具體作法,在生產階段,我們從生產端找出抗逆境品種,避免生產損失擴大;在採收階段,則是運用農業生產廢棄物進行堆肥生產達到降低二氧化碳之排放並能將所生產之產品進行農地土壤之改良;在包裝階段,除了落實分級包裝,確保所有商品符合市場需求,建立產品信譽外,同時也將格外品捐贈當地食物銀行,即時分配至需要的單位手中。另外,以國合會在貝里斯所執行的「貝里斯食品加工計畫」為例,該計畫透過生產加工水果乾來解決貝國盛產之鳳梨、香蕉和木瓜的外銷格外品問題,並提供佔貝國總人口數21%的學童平日營養素的另一來源,間接促進學童學習成效。而在銷售階段,以國合會在瓜地馬拉執行的「北碇木瓜銷美計畫」為例,該計畫透過當地台商與瓜國政府簽約,負責將計畫生產之農產品進行外銷,並和產地供應鏈管理體系進行整合。
根據聯合國統計,全球每年浪費的食物總計約13億噸,這些食物的數量可以餵飽20億人,雖然糧食問題並非單純的數學加減問題,全球減少糧食浪費的數量,也不會送到對糧食有真正需求人們的手中,但如同「浪費:全球糧食危機解密」作者者特拉姆.史都華(Tristram Stuart)所言「我們必須承認,我們正朝著地球所能容忍的生態發展限制邁進,當我們砍下森林來種植更多的糧食,當我們從日漸乾涸的水庫取水,當我們排放石化燃料廢氣,以尋求能種植更多糧食的同時,我們卻丟棄了這麼許多糧食」,這意味著,當先進國家為了生產這些將來會被丟掉的糧食而大肆破壞環境,造成全球暖化的同時,在某些需要糧食的角落,卻可能因為地球暖化的結果,而導致糧食供應出現了重大危機。因此,減少糧食的浪費及損失,是未來強化全球糧食安全的重要工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