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知達(工業技術研究院綠能與環境研究所太陽光電組資深工程師)
太陽光電模組因受到太陽光的照射即能產生電力,加上擁有架構簡單、使用環境限制低等特點,成為偏鄉地區普遍使用的電力來源,許多國家、國際組織、非政府組織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NGO)亦將太陽光電作為綠能國際援助的首選,而擁有完整太陽光電上中下游產業供應鏈的臺灣,自然也不例外。在本文中將從工程師的觀點,藉由國合會「緬甸鄉村微集中式供電站先鋒計畫」這個案例,來探討綠能援外的有效性,以及可能面對的挑戰。
緬甸!沒電?
緬甸、免電、沒電! 這是人們提到緬甸這神秘國度,經常會聯想到的一句雙關語,聽起來是一句玩笑話,卻也反映出緬甸缺電的現實。根據緬甸鄉村發展司的統計資料,目前官方登記的村莊共有63,899個,但電氣化程度仍不到40%(約33~37%)[1],若將緬甸其他未正式登記的村莊納入,緬甸全國電氣化的程度可能更低。在炙熱的午後、下雨天時的無預警跳電、停電,對當地人來說早已習以為常,從繁華街道上的商家或家戶門口均設置緊急備用發電機的情形,亦不難看出這是電力十分吃緊的國家,即便在仰光、曼德勒等大城市亦是如此;而遠離電網覆蓋範圍的偏遠鄉村就真的無政府的電網電力可用了!
在緬甸站著不動也能出汗的氣候下,偏鄉村民們因缺乏電力,只能靠著心靜自然涼與手扇子消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過著簡單、純樸的農村生活,長期依靠蠟燭、煤油燈、乾電池LED燈(手電筒)來做夜間照明,富裕點的家戶則自行安裝Solar Home System(SHS)或小柴/汽油發電機以供基本生活用電。
臺灣協助緬甸發展電力
電力乃工業之母,經濟發展之基石,為國家發展的關鍵要素之一,但緬甸由於國內種種因素,電力普及率落後東協其他各國,因此緬甸政府長期以來透過接受國際雙邊或多邊的援助,積極面對及解決電力問題,並於2014年獲得世界銀行4億美元的無息貸款[2],支持該國政府推動國家電氣化計畫(National Electrification Plan, NEP),以協助該國達成電力普及率2020年50%、2025年75%、2030年100%的政策目標,而臺灣在此國際發展援助的行列上亦未缺席。
在臺灣外交部與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國合會)的共同出資下,「緬甸鄉村微集中式供電站先鋒計畫」於2017年12月圓滿完成,該計畫運用太陽光電的應用技術,為2個受惠村莊提供近600戶的照明與公用電力,而協助緬甸偏鄉獲得改善學童夜間閱讀環境、延長家庭經濟活動的時間、提高夜歸村民安全,並節省蠟燭與煤油支出等諸多益處[3-5]。
援外有效嗎?一個工程師的觀點
對於臺灣所執行的計畫,有持正面看法的人,亦有持負面質疑的人,如:真的是符合村民需求的嗎? 他們會操作使用嗎? 這能撐多久? 誰來維護管理? 維護費由誰支應? ….等等一堆問號,以一個工程師的角度來看,這些問號即是此先鋒計畫所須克服解決的問題點,因為在供電站完成建置執行專案的售後服務(After Service)階段,最擔心的就是須要經常跑現場進行維修與面對一連串的客訴。
為克服此擔憂並考量計畫的永續性以更臻完善,乃導入第三方專業顧問機制,由工業技術研究院綠能所協助此計畫的先期評估、方案研擬、設備安裝品質監督、驗收與測試、偏鄉電力管理委員會經營模式與能力建構、成效追蹤等事項,並扮演計畫主責單位(國合會)、設備安裝承包商(台邦科技公司)之間技術面溝通與協商的橋樑,以及相互支援;以工程進行的角度來看,此機制運用了「工程生命週期」評估與管理的手法,將其專案執行過程劃分為可行性評估、規劃設計、採購作業、安裝施工、驗收測試、接管營運維護等六大階段,每一階段乃環環相扣,如同運動場上的接力賽,須嚴密搭配與銜接,同時考驗團隊默契、互信,以達整體計畫的Verification(驗證,滿足需求規格)與Validation(確認,滿足需求功能)之要求;另為達計畫的永續發展,太陽光電供電系統的接管與營運維護乃為關鍵,此部份之所以為計劃最具挑戰之處,在於須深入瞭解當地文化、村莊組織與管理模式、以及居民的生活習慣等面向,才能據以全面評估,以協助建構適切的村莊電力管理委員會與電費財務管理機制,並於計畫開始即鼓勵村民共同積極參與及瞭解用電安全等事項,這麼一來不僅強化了村民對計畫的認同,也讓他們習得太陽光電建置的基本概念與維護技術,培養第二專長,及有足夠能力處理後續太陽光電供電系統維護與故障排除。
在嚴謹的計畫設計及評估下,「緬甸鄉村微集中式供電站先鋒計畫」不但考慮了當地的需求及永續的運用,更重要的是,這個計畫在執行過程中,跨越語言與文化隔閡,增加了人與人互動的溫度。
成事在「人」
一個計畫從0到1的歷程經常是困難且遙遠的,有些,甚至未走到1即陣亡,由於計畫執行的過程中須要明確的團隊分工與成員的相互支援、加上堅韌的毅力,及多方不斷的溝通、磨合、折衝與應變,更重要的是團隊成員對於達成計畫目標的信念與堅持,因此,提高計畫成功率的關鍵往往在於「人」;臺灣的產品在國際間往往以高性價比(Cost Performance, CP)取勝,而透過國際援助或國際發展亦是行銷臺灣產品與技術的模式之一,但設備產品本質是生硬的,如何靈活運用,貼合終端使用者需求與期望,才是關鍵! 由此可知,人為因素影響計劃成敗更顯而易見,因此,計畫執行過程借重專家的專業領域,及運用臺灣廠商具有對產品應用的高度掌握性,將使計畫的推動更具彈性,可因而降低計畫失誤的機率,若可再導入工程生命週期評估與管理機制,雖可能增加作業程序,但更能確保計畫的品質與永續發展;臺灣已進入已開發國家,雖有先天與後天的環境限制,無法像其他經濟大國或國際組織執行大型國際援助計畫,但計畫規模相對較小的我們,仍應採取高標準模式來推動國際發展援助事務,以穩扎穩打、勇於突破的思維,讓台灣精緻優質的硬功夫與軟實力,於國際舞台發光發熱。
參考文獻:
[1] Department of Rural Development (DRD), Electric Power Sector Working Group Meeting, 2016.8.25.
[2] http://projects.worldbank.org/P152936/?lang=en&tab=details
[3] http://www.cna.com.tw/news/aopl/201712210186-1.aspx
[4] https://www.icdf.org.tw/ct.asp?xItem=46059&ctNode=29687&mp=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