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嘉桓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3次締約方會議已於今(2017)年11月17日落幕,雖然這次會議並未達成重要決議,但卻成為邁向全球能源轉型的中繼站,這次會議,除了第一次由小島國家擔任主席國外,也是美國宣布退出《巴黎協議》後第一次氣候變遷大會,為了讓讀者能更深入地了解會議討論的重點,本期「國際開發援助現場」特別邀請剛從波昂(Bonn)帶回大會第一手消息的臺大政治系教授林子倫,就這次大會進行分析,並探討在這次大會之後,臺灣援外工作在氣候變遷議題上是否能有新的方向。
林子倫教授於COP23大會看板前留影(照片由林子倫教授提供)
小島國主導COP23議題
今年的《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3次締約方會議(以下簡稱COP 23),最具象徵性意義的,莫過於大會舉辦20多年以來,第一次由小島國家擔任主席國,林子倫教授指出,聯合國公約會議的主席國每年由5大區域輪流擔任,而今年氣候變遷會議的主辦國輪到亞洲國家,但因亞洲沒有國家願意承辦,因此從去(2016)年起,持續展開協調,並盼能由深受氣候變遷影響的小島國家擔任主席國,最後則由斐濟出線。由於斐濟並無足夠資源舉辦此類國際性大型會議,幾經協調後,最後決定由「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秘書處協助斐濟舉辦,這也是COP23的舉辦地點選在UNFCCC秘書處所在地波昂的主要原因。
而這次由斐濟擔任主席國,讓小島國家面臨的氣候問題獲得全球進一步的關注,特別是擔任主席國的斐濟,在去年剛遭受南半球最強颶風溫斯頓(Winston)重創,造成嚴重死傷,經濟損失更高達10億美元。林子倫教授認為,大會主席由小島國出任,可使小島國家的訴求與立場更為清晰,在討論的過程中,小島國在氣候變遷議題上的觀點較容易進入議程核心,而會議主席斐濟在與會各國代表的支持下,也順利制訂了積極且前瞻的對話促進機制(Talanoa Dialogue),期望各國在面對氣候變遷議題時敞開心胸,一如斐濟方言「Talanoa」的寓意:彼此分享故事、建立同理心,並為共同利益做出正確的決定。
台灣青年團參加COP23週邊會議(照片由林子倫教授提供)
資金來源仍為各方關注焦點
本次會議除了建立對話機制以外,探討因應氣候變遷衝擊所需的資金從何而來,仍舊是關注的焦點。
2009年各國承諾為援助落後國家減碳所設立的「綠色氣候基金」(Green Climate Fund),原本規劃至2020年須達1,000億美元,2020年之後每年更以1,000億美元的規模成長,但根據UNFCCC秘書處的資料顯示,目前已開發國家向開發中國家提供的資金總額僅約450億美元。林子倫教授指出,今年「綠色氣候基金」已批准了共約26.5億美元的54個計畫,這也顯示儘管「綠色氣候基金」在整體資金上雖未到位,但在實踐的道路上已跨出了第一步,對於下一波的國際發展仍有正面的助益。
美國退出《巴黎協議》對COP23衝擊不大
除了小島國議題之外,這次會議最受關注的,當屬美國宣布退出《巴黎協議》(Paris Agreement)所帶來的衝擊。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就任後,即宣布退出《巴黎協議》,對全球而言無疑投下了一顆震撼彈,這次COP23的會議,美國派出的代表團不但人數銳減,總統川普更是缺席,對此,林子倫教授認為,相較於2001年小布希(George W. Bush)單方面宣布退出《京都議定書》,美國這次退出《巴黎協議》帶來的影響要小得多,林子倫教授分析,由於目前氣候議題已是全球關注的焦點,能源轉型更是大勢所趨,而從實際的情況來看,美國在歐巴馬(Barack Obama)總統執政後期,受到全球煤價上漲、天然氣價格下跌,加上美國在可再生能源領域大量投資的影響,整體的排碳量呈現下降的趨勢,因此,除非川普的「美國製造」政策能將所有的製造業移回美國,否則,美國的碳排放量仍會持續下降。
台灣綜合研究院於COP23所設置之展攤(照片由林子倫教授提供)
中國將扮演國際氣候議題要角
相對於美國,中國雖在環保的技術上比不上歐盟,但因中國是全球前兩大排碳國之一,且近年來中國在能源轉型上制定了許多具體的計畫,使得全球在美國退出《巴黎協議》後,開始期待中國能在全球減排工作上扮演重要角色,林子倫教授認為,中國在能源轉型議題上如此積極的主要原因來自於面對國內外的壓力,在國際大環境層面上,由於中國現正崛起,加上身為主要排碳國之一,國際間期待中國能承擔更多的責任;而在國內層面,中國則面臨包括霾害、細懸浮微粒(PM2.5)等問題所帶來的民怨,這些都使得中國必須加速能源轉型的步伐。另外,中國曾承諾排碳量將於2030年達到峰值,之後將逐年減少,在此議題上中國展現了高度的決心,這也是未來在國際氣候議題可持續觀察的方向。
本次會議關鍵字─「去碳化」
針對這次會議,林子倫教授題下了一個關鍵字「去碳化」(Decarbonization),他認為,這次的會議結果並未令人特別驚豔,然而,從會議的過程中,可以看到能源轉型的速度正在加速,因此這次會議可說是邁向能源轉型的中繼站,特別是「去碳化」趨勢越來越明顯,速度也比想像中還快,由於減碳的範圍及內容廣泛,目前仍有許多國家在電力方面高度仰賴煤炭,因此全面「去碳化」的達成仍有漫長的路要走。但林子倫教授認為,「去碳化」在個別部門仍可逐步完成,他以運輸部門為例,表示目前除了已有多家汽車公司宣布將逐漸減少化石燃料車的生產外,也有許多國家預計逐步停止販售化石燃料車。
COP23後 臺灣如何參與氣候國際援外
在這次會議之後,林子倫教授認為綠色氣候基金的未來走向是值得觀察的,由於目前此基金已開始運作,且有部分國家所提計畫已獲批准,故雖然臺灣因政治因素,無法做為綠色氣候基金的捐助方,但臺灣仍可在邦交國申請取得綠色氣候基金經費時,再就同一個計畫投入一定金額進行援助,這麼做的好處主要來自兩方面,首先,計畫已獲綠色氣候基金批准,表示該計畫已進行相關審查並確認其可行性,可免去擬定新計畫時的評估階段;其次,綠色氣候基金所批准的計畫金額倘低於申請國所提出的金額,臺灣資金的挹注,將可使申請國在計畫的執行上更加為完整、延續。
除了綠色氣候基金之外,林子倫教授認為,臺灣在參與國際氣候援助上,可以持續關注人才培訓,他以過去參與擔任多個國合會研習班的講師為例,認為這些研習班的學員透過來臺上課、參訪的過程中,除可習得臺灣先進的綠能、環保技術及觀念之外,透過來臺灣學習,也可加強學員與臺灣在情感上的連結。林子倫教授進一步指出,由於這些來台研習的學員除了來自邦交國外,也有許多來自非邦交國的官員、學者,藉此可加強與非邦交國間的交流,長期而言,對於強化臺灣國際能見度上亦將有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