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醫療援助 從醫療團到能力建構 -國合會國際公衛醫療援助實踐

醫療團Karba村(Hauts-Bassins大區)義診活動。.JPG
Photo:國合會

文/張子弋

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國合會)於本(106)年12月11日舉辦「2017國際公衛醫療援助實務分享會」,展示我國結合公衛醫療優勢以援助友邦及友好國家的成果。臺灣從民國51年美援結束後,由受援國轉而成為援助國,長年積極投入國際援助事務,在醫療衛生領域從民國51年派遣第一支常駐醫療團到利比亞執行醫療服務計畫迄今已55年。

近年國合會為呼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並結合我國公衛醫療優勢強項,逐漸將援助方式從單純的提供醫療服務,轉型為以「能力建構」為核心目標之公衛醫療專案計畫,並以「降低嬰幼童及孕產婦死亡率」、「傳染性疾病與慢性病防治」以及「健康資訊管理系統推廣」等主題為優先推動項目。

公衛醫療成為國際合作焦點

人力資本是一個國家最重要的資產,因此世界各國均希望透過強化公共衛生,以維護其國民健康,進而促進國家發展。各國對公共衛生的重視,可追溯至19世紀工業革命後,由於都市化、工業化及醫學的快速進步,使得人口快速成長且聚集於都市,人口大量聚集使得傳染性疾病傳播更為迅速。為了舒緩此一情況,各國逐漸將公共衛生作為其施政重點。由於疾病傳播不分國界,各國為掌握最新疫情及醫療資訊,公共衛生也逐漸由國家內部事務,提升為國際合作焦點。

國際公衛醫療合作主要透過幾個途徑,其一為國際組織,如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其二為大型國際非政府組織,如國際紅十字會(Red Cross)、無疆界醫生(Médecins Sans Frontières),再者為宗教團體所組成的慈善組織,如世界展望會(World Vision International)等機構。此外,如美國的國際開發署(USAID)及我國的國合會(TaiwanICDF)這類雙邊援助機構,同樣也在國際間從事國際醫療援助的工作,各組織所扮演的角色、欲達成的目標、執行的方式或有不同,相同的是所有單位都在為維護人類健康此一終極目標共同努力,並透過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等平台協調彼此的步伐。

而聯合國於2015年9月25日通過永續發展目標(SDGs)後,全球在公衛醫療的援助上,更有了明確的方向,在永續發展目標中,目標三「確保健康及促進各年齡層的福祉」列出了許多具體目標,包括希望各國在2030年前減少死產率、消除可預防之新生兒及五歲以下兒童的死亡率、消除愛滋病、肺結核、瘧疾、肝炎,水媒病等各式傳染病,此外亦應透過預防及治療,將非傳染性疾病的未成年死亡數減少三分之一,並應增加開發中國家衛生人力之招聘、培養、培訓與留用。

國際間進行醫療援助的方式

為實現永續發展目標,特別是在高度知識密集的醫療領域,已開發國家持續透過各種模式協助開發中國家。國際間進行醫療援助方式相當多元,以其援助目標可區分為診療服務及能力建構等兩類。

診療服務為國際間最常進行的醫療援助類型,每當遭遇各式天災、戰爭或政治、經濟危機時,許多國際組織會對難民提供各式立即性的救治,如敘利亞內戰期間,無國界醫生派遣醫護人員於當地進行第一線的戰地醫療,或如我國內非政府組織路竹會、慈濟所籌組的義診團。除了緊急醫療援助以外,也有如國合會派駐在布吉納法索的常駐醫療團,該醫療團隊除協助提供專科醫療照護之定期巡迴駐診外,同時進行布國專科醫療照護人員的能力建構。

替代役男專題研究計畫:Koligdi小學衛教、學童健檢及義診- 口腔(齲齒)檢查。.JPG
Photo:國合會

然而,提供診療服務雖能為受援國紓解人民立即的危害,卻僅能協助開發中國家治標,無法提升其醫療水平。因此,近年國際間醫療援助重點轉為提升受援國的能力建構。為協助提升一國的醫療照護品質,透過協助培訓醫護人員、提供適合當地的設備、提供疫苗與藥物,或協助其建立醫務管理機制以提升管理效能等方法來達成。

國合會如何實踐公衛醫療援助

臺灣進行國際醫療援助的單位及方式相當多元,政府、醫療院所、非政府組織在這個領域非常積極活躍,且彼此間合作緊密。國合會作為臺灣對外開發援助的專業執行機構,將國際公衛醫療援助列為業務推動的優先項目之一。近年來,國合會為呼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結合我國公衛醫療優勢強項,從單純的醫療服務計畫,逐步轉型為能力建構型專案計畫。以本年為例,國合會共與國內8家療院所合作推動了8項專案計畫,橫跨拉美加及非洲地區,透過能力建構的方式,協助我國友邦培育專業醫療人才,提升當地醫療品質,這也呼應了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中「增加開發中國家衛生人力培養」之理念。

替代役男專題研究計畫:Koligdi小學衛教、學童健檢及義診- 視力檢查。.JPG
Photo:國合會

國合會於本年所舉辦的「2017國際公衛醫療援助實務分享會」中,分享的「貝里斯慢性腎衰竭基礎防治體系建構計畫」及「史瓦濟蘭孕產婦及嬰兒保健功能提升計畫」兩項計畫,即為現階段我國協助友邦進行醫療能力建構的代表性案例。

根據貝里斯政府統計,該國糖尿病與高血壓患者之盛行率高達30%,而此類疾病皆為腎衰竭的潛在健康危險因子,國合會在貝國政府提出需求後,與合作單位亞東紀念醫院共同研擬「貝里斯慢性腎衰竭基礎防治體系建構計畫」,希望透過提升貝國醫事人員能力、推廣健康知識、建立個案追蹤管理系統及提供流行病學報告等作法,協助貝國建構基礎慢性腎衰竭防治體系。協助執行該計畫的亞東紀念醫院內科部主任彭渝森在分享會上表示,「凡走過必留下痕跡」,他期許透過這個計畫能真正改善貝國當地棘手的腎臟病問題,影響貝國照護、醫療體系和民眾的觀念。

另一個案例「史瓦濟蘭孕產婦及嬰兒保健功能提升計畫」的形成,則是因史瓦濟蘭為全世界愛滋病盛行率最高的國家,因此該國孕產婦、嬰兒健康狀態及照護問題亟待解決,以提升國民健康並降低國家負擔。為此,國合會與嘉義基督教醫院合作,配合史國國家衛生發展政策,透過強化該國醫療照護機構功能,以逐步改善該國孕產婦及嬰兒保健效能。

結語

綜觀診療服務及能力建構兩個類型的國際醫療援助作為,差別在於診療是解決燃眉之急的必要手段,而能力建構則是國家中長期發展所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兩者均為中、低度開發國家迫切需要的協助,亦為其藉以逐步達成永續發展目標的契機。

然而,在開發中國家執行計畫仍常受國情、環境等各種因素影響,因此在計畫設計時,無法完全移植先進國家作法,而須因地制宜,按部就班的從基礎做起。未來在執行國際醫療援助計畫時,不論是直接派遣醫師進行診療,抑或協助進行能力建構,均應以受援國需求為核心,評估該國發展之限制,始能確實達到開發援助計畫之初衷,也就是協助受援國國家的長遠發展這個終極目標。

廣告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