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梁嘉桓
從18世紀中末期,開啟了蒸汽機的運用,讓機器逐漸取代了人力,也揭開了人類文明「工業革命」的序幕。十九世紀末葉,因為組裝生產線和電力的普及,帶領人類進入了第二次的工業革命。而當今的第三次工業革命,在1960年代間開始的電腦革命,讓我們有了早期的主機、個人電腦和現在的網際網路。[1] 時至今日,隨著行動網路、感測器、物聯網及人工智慧等科技發展,人類即將進入第四次工業革命,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 WEF)創辦人兼執行主席施瓦布(Klaus Schwab)指出「第四次工業革命不但能夠增加全球收入水準,同時也能促進人類生活品質。」[2]工業革命除了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之外,似乎也為國際開發援助的執行方式開展了新的方向。以亞洲開發銀行(Asian Development Bank, ADB)在今(2017)年的年會為例,如何應用科技來加強開發援助的效應,就是年會討論的重點之一。
科技創新引領國際開發援助
在人類的文明之中,科技以越來越快的速度改變著我們的生活,關於人與科技關係的研究中,有一種說法,如果「人類」的出現跟工具使用有著緊密的關連,那麼人類的歷史就是一段不斷「加速」的歷史,因為正是工具的使用讓人們開始「向前看」,期待更快的生活。[3]不過,在加速的過程中,雖然一部分的人生活得到了改變,但同時另一部分的人卻又因為「科技落差」而受害,例如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後,雖然商品製造的速度因為機械化而加快,但也因機械化的衝擊,使得部分人因此失業,而這樣的情形,在進入第四次工業革命之後,仍會出現。根據世界經濟論壇的統計顯示,在基因工程、人工智慧、機械人及其他科技創新的發展下,到2020年,全球將減少超過500萬個就業機會。[4]此外,新科技的運用,也帶來新的危害,例如網路犯罪、溫室效應等。其中開發中國家在科技發展的過程中受害更重。
因此,科技在國際開發援助的過程中,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一方面除了利用新的科技增加援助效益之外,另一方面也在協助受援國縮小科技落差。以我國在海外進行的農業援助為例,過去在執行上,多半以複製臺灣耕作方式為模式,協助受援國農業增產,但近年來,我國在海外農業援助的方式,也逐漸帶入新的科技,從農藥檢測、健康種苗的使用,到大數據的應用皆在其中。
在邁入第四次工業革命後,意味著人類可應用的科技又更上層樓,舉凡物聯網、3D列印、人工智能等,不但可以進一步幫助改善人類的日常生活,各個國際開發援助機構,更可利用這些新的科技,提升對外援助的效益。特別是在全球化之下,人類面臨的是跨國界、跨區域的問題,就如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所指出的重點,為了目標的達成,眼前所要解決的,已經不單是開發中國家的問題,同時也要解決已開發國家內部的矛盾。因此,唯有利用更新式的科技,才能夠更靈活地應對全球的發展困境。許多國際組織也紛紛表示將擴大科技的運用,例如歐洲復興開發銀行(The European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EBRD)就將透過協助區域內的經濟體提升科技價值鏈,以支持區域內的經濟成長。[5]而在亞銀第50屆年會上,「第四次工業革命」更成了討論的焦點。
亞洲開發銀行與第四次工業革命
亞銀在今(2017)年5月歡慶成立50周年,讓本(50)屆亞銀年會選在日本橫濱舉辦更具有象徵意義,在1895年,橫濱成為日本鎖國200年之後,第一個開放對外貿易的港口,許多西方創新的知識、貨品也經由橫濱,拓展到日本各地,因此亞銀年會本次選址,有其開放及創新精神的象徵。[6]在年會上,討論的重點除了回顧亞銀過去50年來的成果,以及亞銀未來業務執行的優先領域之外,「第四次工業革命」也成了年會討論的另一個重點,聚焦在科技如何加速開發援助的效應及效率。特別是在達成「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基礎建設設計及其他開發援助項目上,亞銀認為科技及創新的應用,將扮演重要的角色,亞銀總裁中尾武彥指出「我們盡可能的嘗試使用科技來支持我們的計畫,在基礎建設計畫上,應該運用更多的先進科技,以增加基礎建設的耐用度,並降低成本。」[7] 而做為亞銀最大股東的日本,更表示將大力支持亞銀在計畫中運用先進科技的做法,並宣布在未來2年將捐贈4,000萬美元予亞銀設立的「高階科技基金」(High-Level Technology Fund),用來支持科技協助及招募科技人才。

國合會的科技援外
作為臺灣援外的專業機構,國合會在計畫的推動上,亦持續應用創新科技,以因應全球越趨複雜的問題,包括氣候變遷、人口增加、都市化等,例如引進臺灣智慧型溫室環控系統;以自動化調控作物生長環境;導入資通訊技術,縮短農民取得防治資訊的時間差;善用我國衛星資源,藉地理資訊系統協助合作國家掌握國土變化,強化環境管理體系等,透過這些科技的運用,除了彰顯臺灣科技軟實力之外,亦可加強我國援外效益,更重要的是,在呼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的精神下,有效提升我受援國國家的整體發展。
[1] 吳怡靜,2016/1/19,「下一件大事:第四次工業革命」,天下雜誌,最後瀏覽 2017/05/16,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4023#sthash.UWpwFJGX.dpuf
[2] Klaus Schwab, 2016/1/14, “The Fourth Industrial Revolution: what it means, how to respond”, World Economic Forum, last viewed 2017/5/16, https://www.weforum.org/agenda/2016/01/the-fourth-industrial-revolution-what-it-means-and-how-to-respond/
[3] 曹家榮,2016/3/1,「失控的過去與未來,第四次工業革命來了」,數位時代,最後瀏覽 2017/5/19,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38779/BN-2016-02-26-114535-195
[4] Jill Ward, 2016/1/18,” Rise of the Robots Will Eliminate More Than 5 Million Jobs”, Bloomberg, last viewed 2017/5/19, 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16-01-18/rise-of-the-robots-will-eliminate-more-than-5-million-jobs
[5] Anthony Williams, 2016/1/20, “EBRD President leads team to Davos talks”, EBRD, last viewed 2017/5/18, http://www.ebrd.com/news/2016/ebrd-president-leads-team-to-davos-talks.html
[6] Takehiko Nakao, 2017/5/6, “Beginning a New Chapter for Asia and the Pacific and ADB”, ADB, last viewed 2017/5/16, https://www.adb.org/print/node/305386
[7] Pete Troilo, 2017/5/9,” ADB and the Fourth Industrial Revolution”, DEVEX, last viewed 2017/5/17, https://www.devex.com/news/adb-and-the-fourth-industrial-revolution-90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