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嘉桓
對於一國的國家發展而言,除了自然資源之外,人力資源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面對全球化的競爭局勢,人力資源可說是發展知識經濟的原動力,是國家競爭力的根本;而在許多發展中國家,尤其是在最低度發展國家,人力資源發展往往是經濟成長和社會發展的關鍵。因此,透過教育的途徑,可以紮實的建構國家人力資源的基礎,也才能積極培養國家發展所需的各領域人才。2015年底,聯合國大會通過的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中,將教育列在目標4「確保包容與公平的教育,及提倡終身學習」。
國合會為臺灣的專業援外機構,自1996年成立以來,就不斷地透過技術合作、投資融資、國際教育訓練及人道援助等方式,協助友邦或友好國家發展、成長,同時也將協助友邦「人力資源發展計畫」列為主軸業務之一,[1]為了協助友邦培育人才,國合會在1998年創設了「國際高等人力培訓外籍生獎學金計畫」,目前已與國內21所知名大學合作辦理獎學金計畫,合作學程領域更由原先的農業,陸續擴展涵蓋資通訊、理工及公衛醫療等學科,讓有志來臺就學的獎學金生有更多的選擇。
國合會獎學金計畫執行迄今,已經有許多獎學金外籍生完成學業,並將在臺灣所習得的知識,貢獻在母國的國家發展上,例如畢業於國合會與屏東科技大學合作的第一屆熱帶農業研究所的溥加霖(Jean Carlin Prosper)(影片)就是最好的例子,來自海地的溥加霖,原本在海地阿狄波尼省農業局擔任訓練師,協助該地區農民種植水稻,當時溥加霖經常與國合會駐海地技術團的同仁互動,因此對於臺灣的農業技術十分嚮往,其後,在海地農業部的推薦下,有機會來到臺灣求學,在學業完成返國後繼續在農業領域貢獻所長,目前擔任國合會「海地Les Cayes河谷雜糧作物發展計畫」的農藝專家。對於海地來說,透過國合會提供的獎學金,為該國培育了一位農業人才,而對國合會而言,則是增加了一個彼此信賴的合作夥伴。
另一個例子是來自貝里斯的羅美珠(Longsworth Michelle Valerie)(影片),曾在臺灣清華大學國際資訊科技及應用碩士學程學習2年的羅美珠,當時看到臺灣在資通訊科技領域的進步,即十分期待將臺灣經驗複製到貝里斯,因此,學成返國擔任貝里斯政府中央資訊科技辦公室主任、負責與國合會合作進行「貝里斯資通訊計畫」期間,即積極地擔任起推動貝里斯政府E化工作的重要推手。
類此國合會獎學金計畫受獎學生畢業後,返回母國貢獻專業的例子不勝枚舉這,這也顯示出,透過教育的方式,的確能為開發中國家培養發展過程中所需的人力資源。
國合會的獎學金計畫除了培植友邦及友好國家人力資源外,也因為有這些外國學員的加入,讓臺灣的學生能藉此學習多元的文化,進而加強了臺灣學生的外文能力;更重要的是,外籍學生來臺學習的過程中,因為親身體驗臺灣的風土人情,因此,無形中也等於為臺灣培養了堅實的友我力量,而這些曾經在臺學習的學員,返回母國後也加入「台灣國合之友會」(TaiwanICDF Alumni Society),不僅強化學員返國後之聯繫與發展,也扮演著加強臺灣與友邦及對我友好國家雙邊交流、增進兩國間友好關係的角色。
國合會所執行的「國際高等人力培訓外籍生獎學金計畫」,在將近20年的努力,,已嘉惠超過1,500位友邦與友好國家學子。未來,國合會仍將透過高教援外、技術傳授及經驗分享等方式,持續協助友邦及友好國家培育高等人力資源,以實際行動積極呼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4「確保包容與公平的教育,及提倡終身學習」的目標。
[1]「改變一生的選擇,友邦學子追逐夢想的學習之旅」,2016年7日,心寬路廣 臺灣情,台北: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頁12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