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hristian Payne
文/梁嘉桓
2011年12月19日,聯合國大會通過66/170號決議,宣布每年的10月11日為國際女童日,這一主題日確認女童的各項權利,希望為女童提供更多的機會,並提高全世界對於女童面臨的不平等待遇的認知,而在2014年,諾貝爾和平獎頒獎典禮的講台上,站的不是政治人物、宗教領袖或國際組織,而是一個年僅17歲的女孩馬拉拉(Malala Yousafzai),充分顯示全球對於女童權益的日益重視,特別是女童的教育問題,也得到了關注。
馬拉拉,這位為了爭取女性受教權,不惜和塔利班政權對抗的巴基斯坦女孩,在演講時提到,有時候人們會問他,為什麼女孩要上學?為什麼上學這件事對女孩來說很重要?但馬拉拉認為,更重要的問題是,為什麼女孩不應該上學?為什麼女孩不應該有上學的權利?同時,馬拉拉在演講中更表示,要為全球6,600萬被剝奪接受教育的女孩發聲。
然而,為全球女孩爭取受教權的馬拉拉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對於改善全球女童受教權問題,卻僅具象徵性意義,就如同她在演講中所提到,目前全球還是有將近7千萬名女孩,無法接受教育,而要解決這個問題更困難之處在於,問題背後的因素太多,也太複雜,無法找到一帖全球通用的藥方來處理。
首先,從文化的角度來看,有些國家因為受到父權觀念的影響,「男主外、女主內」的觀念根深蒂固,認為女性不需要接受太多教育,以臺灣為例,雖然臺灣女權運動從解嚴後就蓬勃發展,迄今臺灣在女權的推廣上也已有長足的進步,然而「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至今仍時而聽聞,而在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今(2016)年發布的報告中也指出,在遭受性別歧視的國家,教育程度高的女性結婚機率仍較低,顯示部分國家或地區的文化,對於女性受教育仍舊存在著貶抑。
其次,宗教也是阻礙女性上學的原因之一,馬拉拉就是最好的例子,在塔利班接管她所居住的區域後,便頒布禁令禁止女孩上學,並炸毀一百多所女子學校,馬拉拉更因為鼓吹女童受教權,在2012年遭到塔利班刺殺,雖然這是一個較為極端的例子,但在許多回教國家,女性受教權仍處於被打壓的狀態。
另外,經濟因素使得許多家庭無法支應學費、購買文具,因而造成女孩得留在家中協助家務,或是從事其他經濟活動。
除了上述的原因之外,阻礙女孩上學的原因還包括安全問題、學校廁所基礎設施不足,甚至部分地區女孩早婚的文化等因素。
雖然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在2016年所做的一份全球教育監測報告中指出,學校提供餐點或進行驅除寄生蟲等計畫,在教育的推廣上有著正面效益,特別是對於女孩來說。提供乾淨飲用水措施,對於改善女孩接受教育的情況也有很大的幫助,如此一來,女孩就不必花太多的時間取水回家使用,節省下來的時間,便可以去上學。
然而,這些做法,也只能解決女孩受教育的部分問題,更深層的文化及宗教問題,必須花更多的時間才有可能出現轉變。令人振奮的是,聯合國在2015年通過「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並將教育及婦女賦權納入其中,因此如何縮小教育體系中的性別差距,將是未來15年無法迴避的問題。
前澳洲總理,現任全球教育夥伴關係(Global Partnership for Education)董事會主席Julia Gillard就表示,改善全球女童接受教育的問題,不但有助於達成「永續發展目標」目標四「確保包容與公平之教育及終身學習」,更可以透過教育的力量,達成目標五「實現性別平等,並賦予婦女權力」。
不過,Gillard也談到,要改善女童接受教育的問題,僅靠政治上的支持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要有足夠的資金,然而國際海外援助金額中,教育所佔的比例從2002年的13%下滑至目前的10%,因此Gillard呼籲,未來全球投注在教育上的資金,到2030年時,必須從目前每年1.2兆美元提高到3兆美元,而這也意味著,未來除了已開發國家之外,包括開發中國家、國際捐助者、非政府組織及私部門等,都必須投入更多的貢獻,才能夠逐步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