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梁嘉桓
今(2017)年8月1日,歐洲爆發毒雞蛋問題,截至目前已有許多歐洲國家淪陷,甚至連亞洲的香港、南韓也遭波及,這次毒雞蛋事件的爆發,主要肇因於荷蘭養雞場使用芬普尼清潔雞棚,以撲殺一種名為「紅鳥蟎(Rote Vogelmibe)」的寄生蟲,卻因此導致雞蛋遭芬普尼汙染,這起事件除了引起全球恐慌之外,也凸顯做好農藥檢測在全球食安議題上的重要性。
歐洲毒雞蛋延燒
在1979年,歐洲共同體即建立食品與飼料快速預警系統(The Rapid Alert System for Food and Feed, RASFF),當某個國家檢測出某種食品問題,該國食品安全部門即迅速向RASFF備案。RASFF接受來自各國的備案並將備案依嚴重性分為三種等級,第一種僅做歸檔處理,第二種則是追蹤觀察,而通報的個案情況嚴重時,則會歸類為第三種,並迫使相關國家禁止相關汙染食品的生產、銷售和跨國運輸,並盡快確定應採取的相關措施以消除汙染源。
到了2000年,歐盟更頒布《食品安全白皮書》,為歐盟加強食品安全的監管行動提供了法律基礎,同時推動一系列食品安全監管改革,因此所謂歐盟認證、歐盟標章、歐盟規範,通常被公認為通過食安檢測的最高標準,也使得歐盟所出口的食品成為品質的保證,
然而,今年8月所爆發的毒雞蛋事件,卻凸顯了歐盟食安的漏洞。截至目前,已有16個歐盟國家遭受毒蛋波及,包括比利時、荷蘭、德國、法國、瑞典、英國、奧地利、愛爾蘭、義大利、盧森堡、波蘭、羅馬尼亞、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丹麥與匈牙利。非歐盟成員國的瑞士與香港也查驗出毒雞蛋。
毒雞蛋事件的持續延燒,顯示出歐盟對於跨境食品毒害事件,並無有效的防護機制,據報導指出「儘管食品安全是歐盟的核心競爭力,但毒雞蛋事件卻顯示出,若歐盟會員國無法快速對已發生的食安問題提出警訊,甚至隱匿情報,歐盟在法律上並無強制力。」[1]。比利時籍律師Jens Karsten更指出,歐盟具有健全的食品安全法,但在監管上卻困難重重。
毒雞蛋事件,也造成歐盟各會員國之間的矛盾,報導指出,比利時食品安全局早在今年6月即已獲知毒雞蛋的情況,卻以調查不公開為由未將此事提報歐盟,比利時還表示,荷蘭在去年11月即已發現雞蛋內芬普尼超標的情況,然而比利時6月要求荷蘭提供該國相關情況時,荷蘭至7月中旬才給予回應。對此,歐洲理事會發言人Daniel Rosario表示「與其相互指謫,不如坐下來開誠布公的討論。」[2],而歐盟衛生和食品安全委員會委員Vytenis Andriukaitis則指出「我們需要一起合作,從中記取教訓,而不是浪費唇舌、互相指謫。」[3]。因此歐盟執委會決定在9月26日召開毒蛋會議,邀請各國衛生部長及專家,共同商討對策,然而毒雞蛋事件發生後各國之間的互相推諉、卸責,也凸顯跨國食安問題的複雜性。
農藥檢測對全球食安日益重要
全球化使得世界越來越開放,國與國之間的分界或限制越來越容易被打破,商品與人員的流動則越來越便利,但卻使得黑心食品事件,從國內議題轉變為全球議題,造成跨國食安問題越趨複雜,有報導指出「過去一些黑心食品事件,大部分的產品和消費行為都發生在自己國內,因此調查、損失管控與整頓都可逕自處理;但貿易全球化之後,世界食品鏈及行銷通路變長,跨國跨區域貿易普遍,任何環節出問題,調查困難、善後不易,責任難以釐清,形成跨國災難。」[4]因此,為了加強食品安全,全球各國越來越重視食品或農產品的農藥檢測,根據統計指出,全球食品安全檢測的市場將從2016年的122.9億美元,成長至2021年的177.2億美元,主要受到因食品引發的疾病數量增加、病原檢測需求增加、銷售流程日益嚴格、消費者意識抬頭及食品產業全球化等因素的帶動。[5]
食品安全檢測的加強,對於消費者的健康固然多了一分保障,但對於農民或食品進出口貿易商而言,無疑提高了農產品出口的門檻,尤其在各國農藥殘留標準不一的情況下,在出口農產品時,農民及貿易商將面對更多難題,之前就曾發生臺灣芒果銷往中國及南韓時面臨被銷毀命運的案例,當時農藥檢測雖符合臺灣標準,卻因未符合中國及南韓的檢測標準,造成農民及貿易商的損失。因此,為減少農民及貿易商的損失,在政府的協助下,除了讓農民及貿易商了解各國農藥殘留的相關規定外,也應讓農民及貿易商透過可靠的農藥檢測技術,為自身的產品把關。
國合會助友邦提升農藥檢測能力
在面對全球食品安全意識抬頭的情況下,如何協助以農業作為經濟發展基礎的友邦,提高農藥檢測能力,以擴大農產品的對外輸出,同時讓友邦人民吃的安心,亦為臺灣推動援外工作時思考的方向。
臺灣向來以優秀的農業技術著稱,在農藥檢測技術上,我國農業發展委員會農業試驗所應用酵素純化萃取技術開發的農藥殘留檢測技術,具有價格合理、操作簡易、快速、可同時檢測出超過兩百種含有有機磷與氨基甲酸鹽農藥等特色,在臺灣的超市、農會或果菜市場等早已廣泛應用。而在友邦推動的我國援外計畫亦積極引用此項與民眾食品安全相關的農業新技術,陸續在聖文森、多明尼加、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以及瓜地馬拉配合計畫推廣運用。
以目前國合會於聖文森執行的「聖文森強化農民組織暨提升蔬果生產技術計畫」為例,自2016年底至今,運用台灣的檢測技術已屢次驗出具有農藥殘毒的進口蔬果,有效杜絕含毒蔬果流入,為當地民眾的食安全把關。
而在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執行的「蔬果及雜糧作物品質與產品安全改進計畫」,亦引進臺灣農藥殘留檢測技術,在這個計畫的協助下,2016年克國農民已順利將12.5噸的蔬果銷往觀光飯店及餐廳,目前更有兩家高級渡假村改採當地農產品為主要食材來源。

國合會利用臺灣的農藥檢測技術,除了協助友邦擴大出口及增加食品安全外,同時也為臺灣的廠商拓展商機,今年在瓜地馬拉外貿協會所舉辦的農產品貿易展(Agritrade)就出現了臺灣廠商的身影,在展覽中來自臺灣的駟丞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所展示的農藥殘留快速檢測技術,吸引超過40家當地廠商的關注,其中包括來自全球最具公信力之檢測機構SGS(Société Générale de Surveillance)公司代表。瓜國總統莫拉雷斯(Jimmy MORALES Cabrera)閣下,與瓜國農牧部部長門德茲(Mario MÉNDEZ Montenegro)亦蒞臨攤位,向國合會「瓜地馬拉農企業營運輔導功能提升計畫」派駐當地的人員與受益農企業廠商致意。
從以上的例子發現,透過我國的援助計畫,除了協助友邦人民改善生活之外,對於將我國相關產業的優勢推廣至國外亦發揮相當的助益,特別在面對日趨複雜的全球議題之下,更需透過公私部門的攜手合作,方能讓各項資源發揮最有效的應用。
[1] Simon Marks and Emmet Livingstone, “Toxic eggs expose EU’s struggle to police food safety” 2017/8/14,POLITICO , last viewed 2017/8/22, http://www.politico.eu/article/fipronil-eggs-scandal-toxic-expose-eus-struggle-to-police-food-safety/
[2] David Schrieberg, “With Egg On Their Faces, European Officials Confront The Rolling Contaminated Egg Scandal”, 2017/8/13, Forbes , last viewed 2017/8/22, https://www.forbes.com/sites/davidschrieberg1/2017/08/13/with-egg-on-their-faces-european-officials-confront-the-rolling-contaminated-egg-scandal/#49bae7d32eab
[3] Emily Bright, “European Commission calls for emergency summit on contaminated egg scandal”, 2017/8/11, The Grocer , last viewed 2017/8/22,
[4] 「毒蛋襲歐洲17國 先進國家也耍黑心」,2017年08月18日,世界日報,最後瀏覽2017年08月23日,http://www.worldjournal.com/5126362/article-%E6%AF%92%E8%9B%8B%E8%A5%B2%E6%AD%90%E6%B4%B217%E5%9C%8B-%E5%85%88%E9%80%B2%E5%9C%8B%E5%AE%B6%E4%B9%9F%E8%80%8D%E9%BB%91%E5%BF%83/
[5] “Food safety testing market to reach $17.72 billion by 2021”, 2017/8/22, WhaTech, last viewed 2017/8/23, https://www.whatech.com/market-research/food-beverage/363309-food-safety-testing-market-to-reach-17-72-billion-by-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