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志工專題之二】高齡社會下的志工參與

朱老師.png

文/梁嘉桓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定義,65歲以上老年人口超過7%為「高齡化社會」、達到14%為「高齡社會」、超過20%則為「超高齡社會」;然而因高齡者生理機能退化及慢性疾病增加的情況難以避免,相對的政府或社會需要花費在醫療及照護的費用,也將快速增加,亞太風險中心(Asia Pacific Risk Center)所發表最新報告即指出,亞洲地區人口老化速度高居世界第一,預估2030年65歲以上的老人將達2億人,照顧老人的年花費將近新臺幣800億元,因此世界衛生組織在2002年時已提出「活躍老化」(active ageing)政策架構,主張從健康、參與以及安全三大面向上提昇高齡者之生活品質,並強調應持續積極的參與社會。

世界衛生組織「活躍老化」政策架構所稱的活耀並不單指身體的活動,或是加入勞動市場,而是指持續對社會、經濟、文化、及公民事務的參與,希望高齡者在退休之後,能夠持續與社會互動,除了維持自身生理健康之外,也能夠強化社會及心理的健康。

與社會互動的方式,除了在社區大學繼續進修或參與社區活動之外,擔任志工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由於臺灣人口老化速度快速,根據衛福部社會及家庭署副署長陳素春表示,台灣目前65歲以上老人約293萬人,推估至2018年,老年人口將達344萬人,約占總人口14%,進入高齡化社會,到了2025年老年人口更將達473萬人,占總人口20%,進入超高齡社會。為了回應未來高齡社會可能的挑戰與需求,政府積極推動各項工作,其中鼓勵高齡者參與志工工作就是其中一項。

根據衛福部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底,國內65歲以上老人參與志願服務人數,已由2014年的14萬2,312人,增加至2015年的16萬5,636人,成長率16.39%,顯示長者參與志願服務的力量正日益茁壯。

而高齡者參與志工工作的意義,主要可從個人及社會兩個層面來看,[1]從個人層次來看,高齡者透過參與志工工作,除了在知識、技能、社交、情緒等方面獲得成長與改變外,也能降低老而無用的負面印象,讓個人獲得心理滿足,提升自我價值,並增進對社會的歸屬感;在社會層面上,則可實現民主社會參與服務的理念,讓高齡者成為貢獻者,甚或生產者的角色。

國合會從1996年以來,就開始辦理海外服務工作團志工業務,目標為派遣符合夥伴國家需求之志工協助開發援助或人道援助專案;志工於服務過程中,能與當地人民理解彼此文化及建立夥伴關係;志工在完成服務後,能將跨文化經驗帶回國內,豐富我國多元社會內涵。

雖然國合會志工並未特別針對40~69歲的高齡者進行志工招募,但在過去20年當中,也有許多退休人員,選擇擔任國合會海外志工,前往海外貢獻所長,例如從軍中退伍的謝志松,過去因為負責資訊相關業務,因此參與國合會海外志工期間,即獲派前往哥斯大黎加、巴拉圭及泰北等地擔任資訊志工,謝志松認為擔任志工的經驗,除了能用自己的專業幫助其他人之外,在服務的過程中,也能學習應付各種突發狀況的能力;而另一位派駐尼加拉瓜擔任英語教學志工的退休老師朱文玲(短片:50歲的青春夢),在服務的過程中,除了延續教師生涯對教學的熱情外,也因為異國教學及生活所需,而學習了西班牙文,增加自己多元的語文專長;另外,朱老師因為受到了中美洲熱情文化的感染,愛上了風行當地的騷莎舞(Salsa),而盼能將這份異國的文化熱情帶回臺灣分享。

隨著醫學的進步,人類的壽命越來越長,然而,對於老年生活的想像,許多人總是充斥著負面的想法,甚至一提到「老」就會跟「老花眼鏡、假牙、外籍看護」聯想在一起,不過如果可在邁向高齡之際,利用累積的人生經驗,加入志工行列,一方面除了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另一方面更可增加個人的視野與生活觸角,甚至可以在志工服務中,找到人生另一個方向,為人生的下半場再度點燃熱情。

 

[1] 游麗裡,2015, 「臺灣高齡志工的現況」,2015兩岸社會福利論壇, 最後瀏覽 2016/12/08.

廣告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