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嘉桓
美國百年農業公司Land O’Lakes旗下WinField事業群IT副總裁Teddy Bekele近期指出,2050年時全球人口預計達到102億人,隨著人口增加,全球食物的需求量,將比現在提高70%,然而,目前全球仍具耕作價值的土地,只剩約12%,若再扣除水源不足的耕地,實際能運用的農地只剩約5%。[1]
另外,受到氣候變遷的影響,許多原本可供耕作的農地將無法種植作物,根據英國里茲大學(University of Leeds)研究指出,到本世紀末,非洲將有30%種植玉米與香蕉的農地無法繼續耕種,目前60%種植豆類的農地也將面臨相同的命運。[2]
不過,由於資通訊科技的進步,讓農業耕作上,出現了新的面貌,現在,農人可利用「大數據」、「無人飛機」及「地理資訊系統」(GIS)等科技技術,使農人以更加「精準」、「智慧」的方式耕作,讓每一片農地發揮最大的耕作效能,而這也有助解決未來因為全球可耕地減少,所造成的糧食不足問題。
以臺灣為例,目前我國資通訊科技在農業方面應用廣泛,除有效提高農作物生產品質、產量外,更可藉以擴大行銷管道,進而使我國傳統農業邁入「精準農業」時代。
為了分享臺灣在農業e化領域的發展經驗,國合會在本(2016) 年6月22日至7月5日間特別規劃辦理「農業資通訊科技應用研習班」,協助友邦農業發展,其中也邀請到臺灣農業資訊科技發展協會的陳淑慧秘書長與學員們分享臺灣農業資通訊的發展歷程。
陳淑慧秘書長表示,「10年前網路科技開始起飛,當時臺灣就利用網路系統化的技術,協助產銷班進行經營管理,隨著臺灣資通訊科技發展迅速,臺灣在農業資訊科技的運用上也更加多元,例如目前臺灣農委會在網站上建置了許多系統平台,蒐集許多農業耕作的相關資訊,讓農民能夠快速地查詢耕作時程,及面臨病蟲害時的防治方式等,另外,目前臺灣也運用衛星技術,計算臺灣糧食產量,應用範圍相當廣泛。」
陳淑慧秘書長進一步指出,「也因為臺灣在資通訊科技上的發展迅速,臺灣在農業資通訊的運用也較為進步,以亞太地區來說,僅落後於日本。」
陳淑慧秘書長同時也提到,這次的「農業資通訊科技應用研習班」,可以感受到友邦對於農業資通訊科技運用上的興趣,陳秘書長指出,在課程期間,學員除了對如何利用資通訊技術監測田間果蠅數量感興趣之外,對於無線射頻辨識系統(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技術在製作農產品生產履歷的應用也相當好奇。
陳淑慧秘書長進一步表示,對於學員來說,他們更感興趣的是臺灣農業科技化的政策制訂過程,因此陳淑慧秘書長建議,可以持續透過舉辦研習班的方式,讓更多友邦的官員或是技術人員來臺,將臺灣農業科技化的概念帶回國內。
但陳淑慧秘書長也強調,由於農業必須因地制宜,各個國家農業發展不管是在氣候、土壤甚至是耕作方式上,都有相當大的差異,因此目前臺灣所運用的農業資通訊科技,不一定能夠完全移植到友邦,但可以利用臺灣所建立的架構,再針對各國情況進行改良,才能夠有效運用。
對於如何利用農業科技進行援外工作,國合會副秘書長李栢浡則表示,目前國合會已經與國內研究單位合作,討論如何透過國合會派駐海外的技術團或計畫人員,在我國友邦進行種苗生產及改良的工作。

此外,李栢浡副秘書長在「農業資通訊科技應用研習班」結訓典禮上表示,「國合會於中美洲執行『中美洲地理資訊系統應用能力提升計畫』已有多年的經驗,未來可將農業資通訊技術,包含GIS、GPS、RS或智慧型手機等,進一步運用在農業上,農業資通訊科技在農業上的運用,主要可分為4個面向,包括國土規劃、市場資訊(農產品生產與銷售)蒐集分析、植病控制及其他農業種植的實際運用。」
不過,李栢浡副秘書長也指出,在推動農業科技化援外工作時,未來將遇到若干困難,其中最大的困難在於我國許多友邦的資訊科技基礎建設尚在發展階段,除了使用成本高昂外,在運用的便利度上也不如臺灣,李副秘書長特別以史瓦濟蘭為例,指出雖然當地手機的使用已經相當普遍,但是因為智慧型手機網路價格高,因此若是要運用手機協助當地農民,可能還不夠成熟。
最後,李栢浡副秘書長表示,農業科技日新月異,而農業結合資通訊的運用亦為目前的潮流趨勢,然而,我國友邦的國家發展情況各異,因此國合會未來必須適時適地的將農業科技的元素注入援外事務的相關規劃,才能讓所提供的農業科技計畫更切合我國友邦的需求。
[1] 王宏仁,「美國百年農業公司上雲端,顛覆傳統農業打造資料驅動新產業」,IThome, 2016/06/20,http://www.ithome.com.tw/people/106521 ,最後瀏覽日期 2016/07/05。
[2]「氣候變遷速度快 非洲作物將大量減產」,中央廣播電台, 2016/06/29,http://news.rti.org.tw/news/detail/?recordId=279301 ,最後瀏覽日期 2016/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