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嘉桓
為了解決全球糧食不足問題,在1960年代初期,開始了「第一次綠色革命」,將高產穀物品種和農業技術推廣到亞洲、非洲和南美洲的部分地區,以增加全球糧食產量,然而,因為化學肥料及農藥的大量使用,卻導致了土壤退化。
因此在1990年世界糧食理事會(World Food Council )舉行第16次部長會議時,提提出了「第二次綠色革命」的構想,目的在運用國際力量,為開發中國家培育既高產又富含維生素和礦物質的作物新品種,在「第二次綠色革命」中,重點在於利用基因改造的技術,增加糧食產量,並且減少農藥及化肥的使用。
不過受到全球氣候變遷加劇、水資源缺乏以及對於全球環境問題的影響,除了基因改造之外,在「第二次綠色革命」中,科技將扮演重要的角色,其中大數據(Big Data)更在農企業走向科技化過程中,扮演了重要的推手。[1]
傳統上,農業被視為「靠天吃飯」的產業,在作物的栽種上,許多技術均仰賴經驗的傳承,而在面對天然災害時,更因為無法提早預防,而遭受重大損失,不過,在大數據的協助之下,未來農業在耕作栽培上,可以運用更科學、更精準、更有效能的方式管理經營,例如透過對氣候、土壤、空氣品質、作物成熟度,甚至是設備和勞動力成本及可用性方面的即時資料進行預測分析,可以協助農民在傳播、施肥和收割作物等方面進行明智的決策。在天然災害甚至病蟲害的防治上,也可以運用大數據的力量,將過去相關數據進行分析後,針對未來可能發生的災害進行防治工作。
因此,近來許多風險投資公司對於農業大數據相關的新創公司便產生了高度興趣,根據統計,在2013~2014年間,美國矽谷在農業或糧食相關新創企業的投資金額就增加了一倍。例如提供農人農業經濟相關資訊的新創公司「Farmers Business Network」就從「谷歌風投」(Google Ventures)募得了1,500萬美元的資金,另一家利用分析衛星影像提供農業用途的新創公司「Descartes Labs」則是從芝加哥的風投公司「Cultivian Sandbox Ventures」募得500萬美元。
根據澳洲農業研究所(Australian Farm Institute)的一份最新報告指出,大數據在農業上的應用,可以讓澳洲的農業生產提升到另一層次,顯見未來大數據不管是提升農企業競爭力或是增加農產量上,均具有相當的發展潛力。[2]
目前,大數據已經成功運用在選育種、土壤分析、施肥、用藥、保險、灌溉、市場行銷等方面,例如日本政府積極透過雲端技術與大數據開發智慧農業支援系統,有效提高農作物的品質和生產效率,建立完善的農業產業鏈,紐西蘭政府則運用大數據來選定防治奇異果病蟲害的最佳對策與方法。
如同專業諮詢機構普華永道(PwC)負責農企業研究的Frans Weilbach所說,「農企業目前已經開始走向高科技,不管是利用無人飛機進行資料蒐集,或是利用人工智慧進行農作,科技讓農業能夠以最精準及有效率的方式進行,同時也可讓農企業增加收益。」[3]
[1] “Agribusiness Gets Less Hands-on and More High-Tech”,Fortune,2015/11, http://fortune.com/2015/11/24/agribusiness-big-data/ ,Last visited 2016/6/13.
[2] “Big data’ next frontier for ag, says report”, Weekly Times,2016/05/26, http://www.weeklytimesnow.com.au/agribusiness/cropping/big-data-next-frontier-for-ag-says-report/news-story/2d9df96e0a51949f14ae17fdb6b65c14 ,Last visited 2016/6/16.
[3] “Agribusiness: Tech innovation will catalyse productivity and growth in Africa says PwC report”,CIO,2016/5, http://www.cio.co.ke/news/top-stories/agribusiness-tech-innovation-will-catalyse-productivity-and-growth-in-africa-says-pwc-report ,Last visited 2016/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