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結合農業 將成援外利器

 

b01c115d591650f50e993c3998632438.png

文/梁嘉桓

喜歡日劇的朋友,或許對「下町火箭」這部由日本作家池井戶潤創作、曾獲日本文學界最重要獎項之一直木獎的小說、並曾二度被日本電視台翻拍的連續劇不陌生,這部日劇除創下極高收視率外,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蔡英文總統,都曾不約而同的以該劇為例,期許國家的工業發展能如該劇劇情發展一般,在中小企業勤奮不懈的努力之下持續成長。「下町火箭」第一部劇本裡,劇中大型企業「帝國重工」藉著一家中小企業「佃製造所」的關鍵技術,成功地讓「八咫烏」衛星升空。故事延伸到「下町火箭」的第二部時,則是將主軸從太空帶回到地球,延續第一部「八咫烏」衛星的劇情,在第二部,「帝國重工」因見日本由於高齡化而面臨農村耕作人口減少的窘境,為了協助日本農業發展,「帝國重工」提出運用「八咫烏」衛星,發展無人耕作機的概念。

無人耕作機不再只是電視劇劇本的安排,在現實生活中,也已開始與農村生活息息相關,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2016年即已宣示為該國農業導入機器人技術的政策, 至2018年,日本在水稻耕作上即開始啟動機器人助耕,預計2020年之前全面達成農業耕作無人化。[1]

 

農業科技投資已突破百億美元

務農,對許多人而言,或許還停留在農夫捲起褲管,挽起袖子,頂著大太陽在田間踩著泥巴,辛苦彎腰插秧的景象,但這樣的刻板印象,在未來的農田裡,可能再不復見,隨著科技的進步,農業展開了一場全新的革命。

根據美國農業投資平台AgFunder去年發表的一份報告指出,從2010年到2017年,農業科技領域投資金額一路攀升,2017年的投資金額已突破百億美元。[2]農業科技的發展,與農村人口老化之間存在著高度的正相關,根據農委會統計顯示,台灣農民人口平均年齡62歲,而日本農家的平均年齡更高達67歲,在勞力人口逐漸減少的情況下,如何運用科技來提升耕作效益已勢在必行。研究機構WinterGreen Research也指出,農業機器人只是人類發展過程中,自動化浪潮的一部分,機器人的運用範圍將日益廣泛,而且在未來15年內,隨著機器人科技的普及,此浪潮將更進一步推升。[3]因此,未來在農村田野間,看到或許不再是辛勤耕作的農夫,而是被農耕機器人、感測器及無人機等農業科技工具所取代的景象,未來的農夫只要在家中,透過遙控器就可完成大部分的農業契作。

 

5大農業科技受矚目

農業科技的浪潮中,最值得關注的5項科技:

  1. 農業機器人:面對農村勞力缺乏,而糧食需求不斷攀升的情況下,運用農業機器人協助耕作是最好的選擇之一,此外,使用農業機器人,更有助於讓務農擺脫傳統一身疲累、滿是汙泥的形象,或可因此較容易吸引年輕人投入。
  2. 精準農業:在傳統進行農業耕作時,必須仰賴農夫長期累積的經驗,來判斷何時該播種、何時該收割,但此模式,除了難以傳承外,還可能造成誤差。然而,隨著科技進步,現在,除可利用衛星對整個農地進行監控之外,更可運用功能不同的感應器具,對土壤、天氣等進行資訊蒐集後,並透過電腦分後析,以更科學的方式為農民選擇最適合種植的作物與時機。
  3. 農業相關感測裝置:以農產品電子標籤為例,透過此裝置,除可讓政府監管單位蒐集農產品從種植到採收期間的完整資訊外,對消費者而言,亦可藉由電子標籤了解所購買的農產品生產的源頭,而吃得更安心。另外,透過某些光學感測器或是無人機,也可讓農民透過更便利的方式觀測農田裡農作物的健康情形。
  4. 合成生物學:隨著合成生物學的發展,未來許多不同的食物,都可透過實驗室製造,根據統計,這類產業的產值到2020年將達1,000億美元。
  5. 植物工廠:隨著可耕地減少,目前也已有越來越多的植物工廠出現,這些工廠運用人工控制光、溫度、濕度和二氧化碳濃度等條件,使人們一年四季均能量產蔬菜。

 

科技農業成為援外利器

臺灣在二戰後經濟發展初期以「農」為國家策略發展的基礎,農業對台灣的經濟成長扮演著關鍵而重要的角色,在時序跨越新世紀的現今,台灣農業發展的成果在全球不僅名列前茅,在我國對外的援助發展工作上,農業項目也一直是主要的領域之一;隨著台灣經濟發展、產業升級,以及配合國家發展政策政府有計畫地資源挹注下,台灣自許發展轉型為更具經濟動力與競爭力的科技島,在科技發展上,台灣不但擁有領先的技術,亦具備龐大的創新能量,因此,在結合「農業」及「科技」上,具有先天的優勢,甚至未來「撐起台灣的不再只是半導體,而是綠色農業科技!」這樣的聲音。[4]近年來,我國在對外援助工作上,也開始跳脫過去示範型、傳統型態之農業計畫,並隨著台灣經濟發展的轉變,結合科技優勢逐漸走向資訊化農業的援助項目,以國合會技術團目前在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所執行的「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農業因應氣候變異調適能力提升計畫」[5]為例,該計畫除了為克國農業建立早期預警資訊蒐集機制,並研發作物減災技術,更進一步協助克國農政單位與農民,即時取得與應用平日所需的農業資訊。目前,該計畫除已於克國新設4座農業氣象站,即時蒐集並傳輸農業微氣候數據外,技術團在當地也不斷就各種不同作物的病蟲害進行資料蒐集及建檔,在計畫完成之際,期望能為克國農民建立一個完整的資料庫,透過這些資料數據,讓克國農民在耕作上,降低成本,增加收入。

在聖克里斯多福推動的該項計畫僅是國合會運用台灣比較優勢將援外計畫進行轉型升級的一例,目前,國合會的許多農業計畫當中,也運用了相同的規劃模式並善用最新的科技與技術,例如在聖文森的「強化農民組織暨提升蔬果生產技術計畫」中,就曾邀請國內空拍專家赴聖文森為當地的農業耕作分布情況進行空拍,藉此了解該國農作物分布情形;另外,國合會亦利用地理資訊系統(GIS)技術,為中美洲友邦宏都拉斯的森林病蟲害情況進行監控。

增加了科技技術的農業,與傳統的農業相較,或許少了些許「人味」,但農夫們為提供人們維持生命所須糧榖而努力耕耘的初衷,卻未曾改變,在科技的助力下,甚至因為減少化學肥料、殺蟲劑等有害物質的使用,反而能進一步提升農作物產量,同時強化對於環境的保護及地球永續的追求。

[1] 游昇俯,用機器人耕田 日本2020年前全面無人化」,中時,2018/9/4,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80904002003-260405 ,最後瀏覽2019/2/18。

[2]Emma Cosgrove,” AgriFood Tech Investment Surges to $10.1bn Bringing in a New Normal”, agfundernews, 2018/3, https://agfundernews.com/agrifood-investment-surges-10bn-new-normal.html, last viewed 2019/2/18.

[3] Emmet Cole, “Top 5 Agricultural Technologies 2014-2020”, roboticsbusinessreview, 2017/01/01, last viewed 2019/2/18.

[4] 「撐起台灣的再也不會是半導體,而是綠色農業科技」,綠學院,2018/12/3,http://greenimpact.cc/zh-TW/article/qvo9k/%E6%92%90%E8%B5%B7%E5%8F%B0%E7%81%A3%E7%9A%84%E5%86%8D%E4%B9%9F%E4%B8%8D%E6%9C%83%E6%98%AF%E5%8D%8A%E5%B0%8E%E9%AB%94-%E8%80%8C%E6%98%AF%E7%B6%A0%E8%89%B2%E8%BE%B2%E6%A5%AD%E7%A7%91%E6%8A%80  ,最後瀏覽2019/2/18。

[5] 計畫內容請參考:http://www.icdf.org.tw/ct.asp?xItem=47766&ctNode=29931&mp=1

廣告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